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| 联系我们
宝源公益成长
网站首页 关于宝源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栽桑技术 养蚕知识 蚕病知识 基地展示 供求信息 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主页 > 蚕病知识 >  
 
病毒病防治技术
来源: 点击数:74次 更新时间:2014-05-07

    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,危害最大的一类蚕病。它包括血液型脓病、中肠型脓病、病毒性软化病、浓核病四种。
    1、血液型脓病
    它又叫体型型脓病,土名白肚蚕,白浆浆蚕。是由核型脓病病毒所引起
    (1)病因及病程:主要是由于蚕儿食下被病毒(NPV)污染的桑叶而传染,病毒(NPV)也能从蚕体伤口浸入蚕体导致发病,它是一种亚急性传染病,对蚕儿致病力很强,从感染病毒至发病死亡仅需3-6天。蚕龄愈小,温度愈高,潜伏期愈短,死亡愈快。
    (2)主要病症:病蚕环节肿胀,体色乳白,狂躁爬行,体壁易破,流脓死亡(蚕农称赴边蚕)。根据不同发育时期又出现典型病症:
    ①不眠蚕;②起节蚕;③高节蚕;④脓蚕;⑤黑气门蚕;⑥焦足蚕。
    (3)病变:血液浑浊呈乳白色。
    (4)肉眠鉴别:体壁紧张,爬行不止,剪去尾角或腹足血液呈乳白色。
    2、中肠型脓病:
    又叫胃肠型脓病或质型多角体病。土名叫干白肚、亮水蚕等。
    (1)病因及病程:主要是由于蚕儿食下被病毒(CPV)污染的桑叶而感染发病。它是一种慢性传染病,潜伏期较长,一般感染都不当龄发病,蚁蚕感染2-3龄发病,3-4龄感染在五龄期至上簇前发病,又叫“上山瘟。”
    (2)主要病症:此病属慢性传染病,病程长,症状各异,发病群体蚕儿发育极不整齐,大小不一,眠起不整齐。病蚕胸部空虚,胸呈半透明状空头,排乳白色粪便,有时吐液,呆伏不动,蚕体缩小,食桑缓慢或停止食桑。
    (3)病变:中肠后部有乳白色横纹肿起,病蚕排绿色或乳白色粘稠粪便。
    (4)肉眼鉴别:主要依据是①撕开腹部体壁观察中肠后部有乳白色横纹;②观察粪便出现不整型粪便,颜以呈绿色或乳白色;③挤压尾部,有乳白色粘液。
    3、病毒性软化病又叫传染性软化病,夏秋蚕发病最多。土名叫亮头。
    (1)病因及病程:主要是由于蚕儿食下被病毒(FV)污染的桑叶而感染。本病属慢性传染病,具有传染性强,病势严重,持续蔓延等特点,蚕儿从感染到发病一般为5-12天,该病是我县主要蚕病之一。
    (2)病症:该病病症因发育时期不同而异,发病初期食桑减少,群体蚕发育不齐,眠起不一,个体大小差异较大,主要症状有空头,起缩、下痢(排茶褐色稠液)等。
    4、浓核病
    本病春季发生较少,多发生于夏秋蚕期,小蚕感染浓核病毒后群体蚕发育不齐,大小差异显著。4龄感病,5龄2-3天就表现明显的大、小蚕,同时出现空头、起缩、下痢等症状,排粪不规则,排念珠状粪或褐色污液,中肠消化管无桑叶食片,仅充满黄褐色半透明液体,病蚕体色呈淡红色。
    5、病毒病的防治
    (1)传染源:病毒存在是病毒病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。病毒或多角体大量潜藏于病蚕尸体、蚕皮、烂茧里,并扩散于整个环境。
    (2)传播途径:血液型脓病属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: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主要是食下传染。
    (3)防治办法:防止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是消灭病原,切断传染途径和增强蚕的体质。
    ①蚕前彻底消毒,杀灭环境中的病原。蚕期中坚持蚕体蚕座消毒。
    ②发现病蚕立即捡出,投入石灰缸,严禁病蚕喂鸡鸭。
    ③蚕室内严禁堆放桑叶,应用专用贮桑室贮放桑叶,严禁用编织袋、塑料袋贮运桑叶,防止桑叶发热变质。
    ④饲育中要严格提青分批,随时淘汰迟眠蚕,弱小蚕。
    ⑤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病制度,坚持踏灰入室,洗手给桑,除沙后蚕沙及时搬出蚕室,并用有效氯0.3%的漂白粉对地面消毒。
    ⑥加强饲养管理,特别是夏秋蚕期要严防高温闷热,做到通风透气良好,蚕头稀放,良桑饱食,增加蚕儿抗病力。可采取屋顶铺稻草,屋檐挂遮阳网及开排风扇等方法降温排湿。用蚕网除沙,防蚕儿受伤。
    ⑦药物添食:氯霉1-2片+1斤水+0.1斤石灰+0.1斤白酒配制成氯灰酒喷在桑叶上添食,对病毒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 

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
上一篇:没有了  下一篇:真菌病防治技术
 
CopyRight @ 2014 中江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:0838-7171668 地址:中江县通济镇泉水村10组 技术支持:领腾科技 后台管理